凌晨三点,墨尔本的天还是墨迹一样深,灯火零零星星。物业的大堂摄像头倦怠地眨着眼,很难想象,几周前这栋楼某台电梯的键盘上多了个陌生的名字。丫头。按理说,她的特征应该留在指纹或鞋印里,至少沾点武汉的土,带点台北的气,可惜,没有。当互联网和房产中介联手操纵一台鼠标时,地球另一端就能被悄无声息地攻陷——1200万台币,鼠标一点,墨尔本的房产归了异乡人。
我见过数不清的购房者,当然也习惯看他们事后在案卷里上演后悔、悔恨、痛哭、翻案,不管是投资型还是自住型。当一套房子变成一笔交易,而不是日夜栖居的窝,那背后的心理机制就变了。丫头没去过那套房子,甚至没见过她的房子长什么样。很多人听了瞠目结舌——尤其那些在售楼处熬过凌晨、脚酸成面条的家庭主妇们。也会有些计算高手不以为意:反正能租,能收回成本,卖掉还能增值。这是一本和“家”无关、和金钱有关的账本。
故事的铺陈很简单:一位艺人在综艺节目里坦言冲动买房,1200万台币,线上下单,次月出租,事后唯一缺点是没法参加业主大会,得被动接受社区决策。她做了功课,研究银行定存利率,比较台湾的1%和澳洲的6%,盘算租金收入如何钱滚钱。选中墨尔本,不为别的,只是那儿像台北,能吃、能玩、能赌,还有熟悉的同胞。她没打算自住,只想着资金增值罢了。
古人云,买房如“娶妻”,需三媒六聘、慢慢相处,才能知冷知暖。丫头这一刀斩乱麻,颇有点古龙笔下的快意恩仇——只是,置业变成“网购”,效率很高,浪漫很少。冲动、远程、看都不看就买,总归像一场不列入中介PPT模板的剧本杀。
我没资格嘲笑所谓“冲动”,毕竟审过的刑案、经济案反映出一个事实:多数人的“冲动”是精致摆在理性分析片上的照片——实际背后千头万绪,是权衡、信息不对称、机遇与侥幸的连锁反应。人类大脑在面对重大决策时,照理说会调用最复杂的综合运算中心。但遗憾的是,在看房、买房这些又烧钱又费神的事儿上,自认为冷静理智的人,往往在倒数第二步栽了跟头,“冲动”只是马后炮的一个注脚。
丫头的买房操作,专业来看有几个“关键动作”值得琢磨:
一,信息全靠线上,“云看房”省事,缺点同样明显:姑且称为“非接触性风险”。湿地的潮气、楼下的噪音、门后的裂缝——屏幕外面都讲不清。这种风险对体验型物业投资者来说,是笔不容小觑的赌注。但对投资型买家——尤其并不以自住为目标的人,算得上次优解。信息不对称,只要能出租,其他都是听天由命。
二,资本流动性思维。丫头算的是租金能否覆盖投入,再把钱“倒腾”回更高利率的澳洲银行。钱变成了游戏道具,房子不过是通关的装备。讲得文雅些叫“理性投资”,讲得直白点是一场流动性与时差的竞技赛。问题也随之而来:房子是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,看似可以标准化操作,但只要品质、管理、地段有一项出问题,现实的大锤分分钟能砸碎纸面回报率。
三,最大的“硬伤”其实不是装修,不是配套,不是物业甚至不是租客素质,而是缺乏现场参与感。“社区共治”,在中国房地产界向来是个鸡肋式话题。澳洲倒好,社区业主大会没到场就全权委托,买房人变成了“被动接收者”。看似没什么大碍,但真出事儿,业委会吵得热火朝天时,你只剩下一腔“问候”穿越赤道都来不及。
坦率说,作为一个看惯房产纠纷笔录的人,最大的幽默在于,房子往往不是决定幸福的武器,反倒是制造矛盾的温床——离得远不等于麻烦少。海外房产投资的剧本,就像“逃离北上广深”一样,写起来浪漫,细品全是泪。甚至,这种“云买房”操作听起来像好莱坞科幻大片的片头——地球另一端一声点击,资产骤然增值,现实却总有漏洞没法抓住。
我常觉得我们对“冲动”这事有误解——以为冲动是脑袋发热,实则只是大多数人面对复杂、信息焦虑时的一种“快刀斩乱麻”。你说丫头冲不冲动?一秒决定一套房确实不多见,但互联网这个黑洞早已把物理距离、传统风险、心理安全感吞得干干净净。也有可能,她算得很清楚,能接受“非接触性风险”,能容忍“被动自治”,手头流转的资金足够消化一切另类损耗——这种情况下,“冲动”反倒成了一种精密算计后的安全闸。
归根到底,房子到底是生活的容器,还是资本的棋子?没人在你成交单下划句号。投资是概率论,情感是变量,抛开煽情,留点空间:假如你也有一笔闲钱在账户里,当你面对一间完全没见过的房子、一脑门子美丽数据、一个天南地北的业委会,你敢下单吗?
反正,下单容易,退货可就难了。
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、有益、向上的新闻内容,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妥善解决。
广东股票配资公司,五牛财富配资,加十倍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